一、设置理由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几乎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个领域,网络的搭建、维护与更新,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实用型网络人才在人才市场倍受青睐。上海市政府较早确立了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至今,上海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产值已连续十余年居全国前列,计算机网络、通讯环境的建立为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了配合信息化要求,上海先后建立了多个国家级的软件园区,有力促进了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产业的发展。
“十四五”时期,上海着力构建“3+6”重点产业体系, 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社会服务业及文创产业。静安区深化落实“一轴三带”发展战略,三大集聚带功能凸显,六大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力资源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活力迸发,新旧动能转换力度加大,积极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全力对接“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区域经济密度不断提高。学院要聚焦静安区商贸服务、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数据智能、文化创意、生命健康六大主导产业,优化专业布局,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对应静安区六大主导产业中数据智能产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静安区六大主导产业中的数据智能产业紧密对接,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未来发展方向
为积极响应学院与静安、上海及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将紧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更专业化及价值链高端延伸,同时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与多样化升级,旨在为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并主动适应新时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方向广泛且前景光明,核心就业方向有:
网络工程师:主要负责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完成网络设计、组建,网络设备的选购、安装和配置,以及服务器的选购和配置等。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工程师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工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架构设计、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网络性能优化、网络安全防护等。
系统集成工程师:负责将不同的系统、设备和软件集成到一个整体中,实现系统间的无缝连接和高效运作。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系统集成工程师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他们需要具备全面的技术知识,能够深入理解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网络运维工程师:主要负责网络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确保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和复杂度的增加,网络运维工程师的作用愈发重要。他们需要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网络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定运行。
网络安全工程师:随着网络安全威胁的不断加剧,对具备网络安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些人才将负责网络安全的监控、分析、应急响应、安全加固、安全运维等工作,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专业布局与三年建设规划
总体目标:对接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服务产业链人才需求、服务上海市数字经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吸引多方主体参与产业学院建设,构建多主体参与、产学研用融合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育人才、共建资源、共建团队,共研技术、共同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
建设任务:
1、师资(团队)队伍建设
根据网络系统管理教学创新团队规划目标,团队教师将在竞赛指导、校企合作和教育教学等方面通力协作,争取在建设期内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注重教师培养,教学科研并重。通过业务培训,脱产企业实践、教学比武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拓展校外师资,企业兼职教师承担课时达到总课时40%;继续引进业务能力强的新教师,积极培养年青教师。实行导师制度;企业兼职教师承担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的40%以上。制定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培养计划,并争取“双师型”教师达100%,鼓励专任教师企业挂职锻炼,接触行业前沿技术,发表论文并将最新的技术和企业需求带回学校,融入教学。
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一支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口径。
2、课程体系建设
对接静安区六大主导产业中数据智能产业及上海网络技术、信息安全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相关岗位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重新梳理专业课程体系。
(1)教学内容中融入竞赛知识点
前期已将世界技能大赛-网络系统管理项目中的路由交换模块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项目融入《网络技术综合实训》课程,以国赛整套赛题的内容为期末考核综合实训,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国赛全套试题。后续将继续推进各项竞赛内容实时融入课程;各课程相关的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接受情况更新完善教学标准、教学大纲和实训手册。
(2)完善安全方向课程内容
安全方向作为本专业新的发展方向尚处于探索阶段,经过专业组参加市级教学标准制定,安全方向课程内容需要充实,并加强虚拟化课程比重。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开发项目应用场景,将企业真实项目开发成适合教育教学项目并能满足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需求,完成本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重视学生“以人为本”素养的提升,将其融入课程、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融入思政元素。
4、实训基地建设
计划升级物联网-云计算实训室基础计算机配置;完善云计算实训室服务器,使实训环境满足整班教学需求;建设完善的信息安全实训室;拓展“校中厂”校内实训基地1个;每年拓展校外实训基地1—2个,合作方式争取多样化,提供兼职教师、提供实习就业岗位、课程共建、教材共建、竞赛辅导等。
校内实训室 |
名称 |
设备 |
对应课程 |
对应竞赛 |
网络综合实训室 |
锐捷、思科、H3C等全套网络设备 高性能桌面客户端 |
网络组建与互联 高级路由交换技术 网络技术综合实训 网络专业毕业设计 |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 世界职业技能大赛:-网络系统管理 星光计划-网络系统管理 |
云计算实训室 |
华为应用服务器 华为存储服务器 物联网工程套件 桌面终端 |
虚拟化技术应用 物联网工程基础 |
星光计划-物联网技术应用 |
综合布线实训室 |
企想、唯康等综合布线实训套件 |
网络综合布线 |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 星光计划-网络信息布线 |
5、促进产教融合
立足区域产业集聚优势,遵循专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以服务区域内中小微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依托,紧密对接产业链布局,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课程等多形态开展校企合作。
6、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继续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继续实施同方向专业课程轮流任教制度,集合团队力量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共同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需集中将核心专业课程全部进行微课制作;继续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成完善的网络专业教学资源库。依托实训基地,组建1支“校内讲师+企业讲师+行业讲师”三级梯度培训讲师团队,为社会提供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等各类技术技能培训服务。
7、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信息通信网络维护人员、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网络售前技术支持、网络应用开发、网络系统运维、网络安全系统集成、网络安全运维工程师、Web安全工程师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主干课程:Windows操作系统及应用、网络组建与互联、Linux操作系统及应用、高级路由交换技术、防火墙与VPN技术、网络攻防技术、Python渗透测试、安全检测与评估。
主要岗位:面向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信息通信网络维护人员、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等岗位群,能够从事网络系统运维、网络安全系统集成、安全运维工程师、Web 安全工程师等。
建设举措:
1、继续推进贯通培养:我院已连续多年与市北职高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十四五期间继续中高职贯通培养,目前又和上海信息管理学校和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建立中高贯通合作。专业组将加强贯通培养制度建设,完善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严格考核和评价管理制度。
2、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继续推进“技能竞赛训练营”建设,将以“1+1” 能训练模式继续推进梯队建设。前期专业主要参加竞赛项目为网络系统管理,接下来计划参加上海市“星光计划”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赛项。
3、信息安全工作室:十四五期间每年按计划在新生中招募工作室新成员,拟与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合作培养信息安全方向人才,协会通过选拔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后推荐到合作企业就业。
4、导师制模式。全体专业任课教师参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作为上海市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培育项目,在扎实专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升业务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教师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深入市北高新企业实践、参与前沿领域相关会议和培训等。聘任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指导和实训顾问,合作编写适用于贯通项目的专业教材。力争将网络专业建成学校特色品牌专业。
四、与系部专业的集群效应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与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等领域深度融合,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技术交流与创新驱动,以满足当前及未来市场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