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7年03月02日 浏览量:[]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学院现状

过去五年,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设施改善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学院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花园单位、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单位、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先进单位和上海市语言文字水平测试工作先进单位,获得了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所被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定为A级机构。

1、对接需求,重视人才质量

学院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推进专业建设,确定了学前教育、飞机制造技术、电子商务、应用英语、广告设计与制作等5个专业为重点专业,以此带动学前教育(幼儿保健)、机电一体化、汽车运用技术、应用外语类、艺术设计类、管理类等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探索和实践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针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具体要求,切实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教学内容的适应性、教学情境的职业性,建构了新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实践教学中增大了课程实训、实践的比例,强化对学生进行实训能力训练。新的培养模式、新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个性素养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优化师资,提升育人实力

学院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学历学位进修,参加高等院校举办的教学能力提升和双师培训,及时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激励教师下企业挂职或参加行业企业的实践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访学(进修)、或到国内高水平大学访学、或进知名高职院校重点学科领域、特色专业进修,开阔教师眼界,拓宽教师思路。学院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截至2016年6月共计引进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21名,提升了教师的学历层次;重视教师职称晋升工作,积极为准备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教师做好全方位的服务,晋升正、副教授34名,晋升讲师27名。五年来,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和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

3、进德修业,构建文化环境

学院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确定了从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四个层面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和工作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外化“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校训内涵,开展了“一歌三风”为核心的建设工作,并正式启用校歌《天行健》和校风、学风、教风表述词,动员各系部积极组织开展校歌、校训和“三风”的学习传承活动。学院为了持续有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机制,以文明委为抓手,形成全院发动的工作格局;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从行为层面明确师德要求;积极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实践活动,构建与特色高职院校相匹配的育人文化环境,努力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4、改善设施,满足教学需求

学院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年开展校园内基础设施改扩建工作,为教育工作和其他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本保障。对普通教室加装了大屏幕媒体设备,完成多媒体教室及机房扩音系统改建;通过内涵建设项目,新建了数控机床等17个实训室,完成数字媒体实训室等9个实训室的改建。此外,对教工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学生宿舍等进行改造,对图书馆功能进行重新改建,完成了创业孵化基地和密集书库的建设,完成了校园网出口扩容设备的改造,完成了校园网安全维护升级,并配备认证系统和网络防病毒系统。为了改善学院生态环境,学院先后开展一期、二期绿化整治工程,并于2014年被评为上海市花园单位。

5、发挥优势,开展社会服务

作为一所社区型高职,学院坚持“向社区开放、为社区服务”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社区教育龙头作用,在科研指导、队伍建设、市民终身学习等方面,为地区市民提供丰富优质的教育服务,为构建区域性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积极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为社会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在职职工提供技能提升的机会;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员工培训班,或开设中小企业委托培训班,不断增强对社会的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对社会的服务内容。学院承担“维修电工”“育婴师”等7个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工作,通过了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认定。

(二)机遇和挑战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决定性时期,更是新静安推进苏河湾两岸协调发展、实现全面融合、建设“国际静安、圆梦福地”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也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为学院今后五年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作为一所区属高职院校,学院受于外部和自身条件的制约,面临诸如师资结构不尽合理、校企合作尚欠深度广度、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有待拓展等问题,这又使学院未来发展面临挑战。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勇于挑战,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创新求变,积极进取,才能整体推进学院教育事业发展。

二、发展战略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家和上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多样化社会服务。

(二)办学定位

立足新静安“一轴三带”1发展战略和“五个城区”2建设,紧紧围绕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求,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和社区教育并举,为上海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新静安成为“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以及市民终身发展,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

(三)发展思路

1、坚持规范发展。按照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要求,依据学院章程,制定和修订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点和学院实际的各类规章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2、坚持内涵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确立人才强校的理念,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坚持合作发展。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进国际交流和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教师、学生互换,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办学环境。

4、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区办全日制高校的地域优势,坚持并不断完善学院“四位一体”(高职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社区教育)办学功能,以特色创一流、以多元谋发展,推动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5、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学院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营造创新发展的环境,形成创新发展的机制。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加强对新概念、新思维的吸收和消化,提升学院服务新形态、新业态的能力。

(四)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4000人左右,教职工数量和结构满足办学需要和标准,专业结构日趋合理,专业数量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和社区教育持续发展,办学实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成为一所在上海乃至全国颇具特色的社区型高等职业院校。

三、发展重点与建设目标

(一)人才培养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积极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努力开创思政工作的新局面。紧扣时代精神,强化思想引领,将中国梦作为学生的共同时代理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的价值取向标准,引导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踏实做人。创新工作理念,注重方式方法,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紧紧把握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开展责任感教育和素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提升和成长发展。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引导,紧密结合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内涵,探索和推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实现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和利益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中高职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为主线进行整体设计,注重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理实教学和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积极做好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学生参与工作,不断完善竞赛培训和选拔机制,将竞赛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同步提高,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发展,强化学生技术技能训练。根据市教委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和“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

按照“定位准确,设置合理,模式先进,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思路,结合自身优势,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围绕《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能力要求,围绕产业链的发展延伸设置新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完善专业群建设模式,形成更加鲜明的专业特色,带动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在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上,继续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合作,积极推进“双证融通”专业建设。未来五年,保持20个左右的专业规模。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以重点专业为试点,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引入行业企业参与开发符合职业资格标准的新课程。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提高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效率。加强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继续开发重点专业(群)主干课程校企合作教材、实践类教材和中高职贯通教材。未来五年,完成教材编写20本左右;按照标准,建设市级精品课程和院级专业优质课程10门左右。

4、推进实践性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

强化实践性教学,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长效机制。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开放式管理平台,实现实训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实训室跨学系、跨专业共享使用。加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积极推行多种形式实训实习,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训实习考核评价,完善学系实训实习管理考核评价机制。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结合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鼓励教师参加各级信息化教学大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5、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院系联动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过程管理。根据专业、课程改革需要,合理调整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引入行业监督评价机制,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加强教学督导监督机制,聘请专家担任各学系教学督导,全面监督指导专业教学、考评和实践等各方面工作情况,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优化及水平提升。

6、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和可操作,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潜能。邀请企业负责人、知名校友来院作创业教育演讲、讲座,开拓学生创新思路和就业能力。依托“创兆”孵化园,做好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引领,认真开展创新与创业指导教学研究工作。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广泛联系用人单位,邀请他们来院招聘毕业生。加强对特殊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帮助特殊群体实现就业。走访实习基地,深入学生实习第一线,做好跟踪服务。未来五年,力争每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达到98%。

7、提升合作交流和国际化办学能力

未来五年,按照合作发展、开放发展的理念,继续加强与国外境外高校合作,增强学院的国际合作能力。继续开展与法国的合作办学和台湾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学院的专业优势,全方位、多元化的培养人才,不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外向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重点对口帮扶喀什师范学校,全面推进和落实教育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南疆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工作。

(二)师资队伍

1、优化师资结构

按照专业发展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和稳定人才,逐步形成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机制。通过培养和引进,优化教师学历、职称结构。未来五年,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5%,力争引进和培养2-3名博士学位中青年教师,教授、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人数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25%,中级职称人数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65%。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

2、提高师资水平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采用以老带新、项目引路、组建团队和定向指导的方法,培养青年教师。选拔一批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较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形成骨干梯队,为学院未来发展积蓄人才。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新教师、骨干教师和专业负责人参加相关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教学研讨活动和各级行业组织的专业活动。定期派送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和学习,调动教师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专业与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遵循专兼结合的原则,按专业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数据库,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将兼职教师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增强教师教科研能力,积极为广大教师创造良好的教研、科研环境,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教师教科研整体水平提高。

3、加强学生辅导员及教辅人员队伍建设

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政策,在“高进、严管、精育、优出”四个环节上构建长效机制,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通过五年建设,形成一支比较年轻、相对稳定、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乐于奉献、有战斗力的辅导员队伍。推进全员育人、全程监控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包括行政人员在内的教辅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三)社会服务

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终身发展为己任,发挥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社会和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1、推进继续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人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适应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稳定发展学历教育和适度发展非学历教育。梳理、修订和完善有关继续教育教学管理条例,探索继续教育科学化、人性化管理的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内联外合,合作多赢”,构筑多元化、多渠道办学平台,积极与本科院校、高职教育加强合作,融合发展,进一步办好学前教育、家政管理等“双证融通”特色专业。

2、推进职业技能培训

进一步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社会待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在职职工的技能水平。进一步加强与区域经济联系,依托新静安的地域优势,积极开展养老护理员、养老护理员(医疗照护)、育婴员、母婴护理等社会服务类专业培训。着力配合学系推进“双证融通”项目试点工作。合理确定鉴定所各鉴定职业的资源配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鉴定品牌。

3、推进社区教育

立足社区型高职院校,坚持“向社区开放、为社区服务”理念,在区教育局统筹领导下,发挥学院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作用,以静安区市民学习指导中心为桥梁和纽带,牵头各系部共同推进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进一步发挥学院资源优势,举办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课程班级,挖掘适需的高职课程资源向社区开放。进一步开发区域特色学习活动载体,持久开展文化静安系列活动,协助各街道(镇)、各部门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区教育特色品牌。进一步加强市民终身学习指导服务,引领指导市民参与网上学习、移动学习、团队学习和体验学习,提高市民终身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提升社区教育学习品质。

四、发展保障与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建设

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路径。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领导水平和执行能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好中青年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探索支部工作机制与模式创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积极作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加强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完善新形势下的党建带团建制度,把握团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为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完善管理体制

坚持依法治校,根据学院章程,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系部考核工作、绩效工资、岗位聘任和酬金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文件,不断提高学院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学院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会的参与监督机制,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及群众组织作用,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发挥在政务公开中的渠道作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师生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和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注重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和职业文化理念,打造行健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师德建设,制定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细则,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建立校园文化建设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员工建设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宣扬和践行“一训三风”,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注重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精心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完善和推行学院形象识别系统,系统打造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师生爱校热情,提升师生文明素养。

(四)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制定符合学院实际的财务成本核算体系,深化学院预算编制和管理改革,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加强校园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生态环境,坚持勤俭节约、经济适用、安全环保原则,加强完善设施设备建设。依照实践教学要求及统筹性、仿真性、开放性、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整合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深化校企合作,拓展院外专业实践基地,保证每个专业拥有足够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供高速无线功能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和学习研究创新氛围服务,将图书馆打造成集学习研究、信息发现、知识创新和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校园学术文化中心。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升级和提升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基础,在校园一卡通平台、数据交换中心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三大基础平台支撑下,完成院级应用建设和整合。

(五)抓好安全稳定工作

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加强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工作,确保学院事业在安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强化对安全稳定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学院各类人员责任制和各方面的安全措施,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调处机制,建立校园安全检查台账,推动学院安全稳定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推动安全工作智能化管理建设,通过技术手段加强消防器材、设备设施、管道漏水和报警控制等系统管理,提高日常管理维护水平。建立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加强消防报警与视频监控联动。完善技防实战应用平台,完善校园应急指挥中心。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培养师生掌握安全操作技能。

(六)关心教职工工作生活

加强工会等群众组织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关心教职工工作、学习和生活,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社团活动,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积极落实教职工福利,适度提高教职工收入。创造有利于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关心教职工全面发展。

注:

1.一轴三带:“一轴”指从新静安南北纵深较长、发展梯度明显、文化特色各异的实际出发,打造一条贯通南北、共享互融的复合发展轴,协调“三带”联动,统筹区域发展。其承担区域交通连接、资源联动、产业互补、文化融合、品质协调的重要功能。“三带”是指南京西路两侧高端商务商业集聚带、苏州河两岸人文休闲创业集聚带、中环两翼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带。

2.五个城区:新静安定位是打造五个城区,第一个创新创业的活力城区,第二个均衡均质的和谐城区,第三个精品精致的美丽城区,第四个开明开放的国际城区,第五个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区。

上一条:附件一:依法治校标准校创建工作方案

下一条: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