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

时间:2011年04月29日 浏览量:[]

“十二五”时期是学院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为进一步适应在经济社会中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新形势,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增强综合实力及办学效益,依据国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和学院发展潜力,制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一、学院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前五年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学院各项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五教”并举,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深化专业建设,加强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和学习型城区建设,积极为从业人员更新知识提升学历,积极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在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服务及办学成效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1.明确走向,科学定位

随着上海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变,以及近年闸北商务、金融、现代物流、研发创意、人才咨询和总集成总承包等生产型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学院审时度势,顺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院发展,积极寻找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公共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等三个契合点,合理设置“特、需、强”专业,融入区域经济建设,积极开拓外包服务、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大飞机制造和学前教育等培养服务业人才的教育领域,积极开展提升学历、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教育、培训服务,积极建设社区教育的公共教育平台。

2.优化团队,提高水平

学院以“提高素质,提升水平”为方针,大力加强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以“充分利用,持续稳定” 为方针,大力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努力,目前有高级职称教师38人,111名专业教师中有81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包括高级工程师、高级电子商务师、高级育婴师、室内设计师、国际物流师、注册会计师和翻译等职业资格证书等43种类。“双师型”教师已达72%。还建有一支相对稳定,且具有扎实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的著名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或能工巧匠的兼职教师队伍。

3.工学模式,全面推进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对接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积极推进重点专业建设,架构了传统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实力突出及三者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以质量为核心,突出工学结合,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产生了一批国家级、市级和院级精品课程,建成了计算机网络工程和电子商务两支市级教学团队。以能力为目标,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确立“一个中心”,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两个平台”,实施了实践教学工作,推进“三个结合”,建立了实践教学保障。

4.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学院以制度化、科学化、程序化和信息化规范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在以往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增加了适应学院发展和高职人才培养评估工作要求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教学。借鉴《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明确规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监控与保障了教学质量。通过《教学管理运行规范(试行)》、《主要教学质量标准》等文件规定八大教学环节工作规程及要求,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积极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适合学院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使教学管理过程实现信息化。

5.改善设施,保障教学

学院依照实践教学要求及统筹性、仿真性、开放性、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目前已建立结合应用技术专业特点基础实训室和专业实训室71间,与84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其中DELMIA软件培训基地、呼叫中心基地、艺术创意中心已成为学院特色。学院为满足市民终身教育的需求,创建了集教育超市、学习体验中心、科学商店、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网络资源制作、实训教室为一体的终身教育的平台——“闸北行健数字化市民学习港”。学院加强多媒体设施建设,使现场演示教学、录像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力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院还积极为教职工改善办公条件,配备或更新电脑,实现了教学和日程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6.办学成效,赢得好评

近五年来,学院秉承“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校训,务实开拓创新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办学实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6年至2009年学院连续四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学生参加全国和上海市举办的计算机、英语、建模、艺术和汽车技术等类比赛,获奖达100余项。2006年再次被评为“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至2010年连续四年被评为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08至2009年度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2010年第五次被评为“上海市级文明单位”。2009年至2010年学院为社会、企业培训人员近5000人。学院承担的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研发工作,已成功研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单机版、状态数据采集网络版、省级单机版汇总平台与省级网络版汇总平台,该科研项目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了7次培训,已成为教育部和上海教委新一轮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研制基地和技术服务基地。

(二)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1.提供新契机 随着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加速“四个中心”建设,尤其是闸北区确立“聚焦苏河湾建设,打造南高中繁北产业功能格局”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商务商贸服务业及房产建筑业等产业,将为学院未来五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和契机。

2.提出新课题 依据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关要求,以及闸北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闸北区以促进终身教育为目标,正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建设和发展,为学院社区教育发展提出新课题。

3.面临新挑战 学院人才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内涵建设尽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但在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中缺乏紧密型合作体制机制。在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学院服务能力中,缺乏有效载体和平台。同时随着高中、中职学生人数减少,未来几年学院生源将呈下降趋势。因此学院未来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学院秉承“以学生为本,助学生成功”办学理念和“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校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宗旨,以国家、上海市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上海市“十二五”规划要求为引领,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加强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基础,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学院服务上海和闸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二)发展定位

学院立足社区,面向上海,辐射全国,走向国际。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五教”并进,利用自身与职业教育集团集聚优势,做需做特做强,加强专业建设,扎实推进人才战略,并通过重点项目的开展提升学院知名度;致力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根据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办成一所适应地区和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地区市民自身发展需求、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满足上海特别是闸北区域经济文化需要、满足上海国际化需要,在上海乃至全国颇具特色的社区型高等职业学院。

(三)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不断开拓创新,建成一所理念和机制体制先进、办学条件良好、师资强大、管理规范、有特色和影响力的高等职业学院。经过五年奋斗与发展,以“085”工程建设为抓手,以学前教育、飞机制造技术、应用英语、电子商务、广告设计与制作五大龙头专业为引领,彰显社区性、独特性、通用性和国际性的办学定位,将学院建设成上海市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实现“和谐行健,特色行健”的目标。

三、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具体目标与举措

(一)办学规模

1.办学规模

依据学院教学设备、师资配备和后勤服务设施实际状况,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为4000-450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数为3000人,培训教育学生数为4500人次,以此规模实现良好的办学效益。

2.办学结构

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逐步将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形式融为一体,形成面向社会、资源共享和功能衔接的职业教育平台和终身教育体系。寻求校企合作、国内外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建立多形式、多功能、多元化办学结构。

3.保障措施

继续依靠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加大办学资金筹措力度,增加学院教育教学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发展。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和师资,加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提高社会美誉度。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校园校舍建设

学院现有原平路、高平路、和田路、彭浦新村等校区,且与周边学校共享部分教育场地资源,共占地159.5亩,建筑面积103899平方米。为了满足未来教育发展和办学规模,在财力允许情况下,学院将扩建新生产性实训基地1000-5000平方米,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2.设施设备建设

学院将投入资金,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设备。五年中将配合“085”工程实施,以五大重点专业为引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电子商务、应用外语、飞机制造技术、艺术设计、学前教育等五大专业群实训中心,完善软硬件设施设备,以达到特色高职办学要求。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配合数字化市民学习港建设,建设和完善学院数字媒体和资源中心,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共享。

3.保障措施

学院拟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3000-4000万元,加强对教学设施设备投入。同时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通过地区教育资源整合,推进学院发展。

(三)管理体制改革

1.指导思想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领导,进一步推进学院民主建设与法制管理,完善组织结构,做到条块清晰、权责对等和权责明晰。进一步完善各部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用制度管理人,用感情调动人,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促进教学质量、就业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的全面提高。进一步加强对管理队伍的培养,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加强财务内审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建设目标

以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核心推进学院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健全职责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按照政府、学院、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原则,建立学院理事会,统筹推进学院校企合作工作。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发展。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通过重点项目和重点专业建设形成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加强与高校、中职的联系,按照国家教育规划要求,推进职业教育“立交桥”建设。成立学院纪委,加强工会建设,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文明创建中党务公开、院务公开、安全稳定等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后勤保障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维护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3.保障措施

改革学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结构。加强民主监督,完善工作制度,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制度、绩效分配制度等各方面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各项改革措施具有协调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将评估结果与学院内部的机制调整、推优评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各项工作有机联系起来,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加强行政管理部门作风建设,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规范管理人员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办法,大力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管理人员理论、政策、法规学习,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依法办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树立为教学第一线服务意识。

(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指导思想

参照国家绩效工资改革思路,进一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逐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生活待遇同时,继续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加强对“质”的考核,以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益提高。

2.改革目标

按照“先入轨,后完善”的岗位设置试行原则,在核定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内,根据需要对岗位设置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岗位设置与学院发展相适应。规范现有考核程序,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

3.保障措施

明确教职工岗位职责,建立一套简便易行、科学合理,既体现工作数量、又充分反映工作质量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重奖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员;问责和处理工作失职者。

(五)师资队伍建设

1.指导思想

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尤其是优化“双师”结构为重点,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加强专业领军人物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引进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加强实训指导教师、社区教育教师和社会培训教育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建设中管理队伍的配备,从而建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在职称、专业结构上梯次合理,教学和专业水平较高,科研和创新能力较强,适应“五教”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2.建设目标

教师引进与培养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要求配置教师总量,有计划引进或聘请约5名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培养约20名骨干教师,聘请约80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力争达到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的40%。

职称指标 教授、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人数比例达专任教师的20%,并且在五年内力争突破这个指标,(指标将根据市人事局未来定岗定编的相关规定作调整)。中级职称人数比例达专任教师的65%。

学历指标 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达专任教师总数70%。其中45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人数达专任教师总数的80%;35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人数达100%;经过培养,力争约5名中青年教师获得博士学位。

双师型指标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力争达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5%;

专业带头人 每个重点专业设2名专业带头人,非重点专业设有1名专业带头人。

3.保障措施

加强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教风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教育。建立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实行专兼并举,完善师资结构。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岗定薪,以职定薪,以绩定薪。保障教师在学历教育、业务进修、学术科研等方面和人才引进的经费投入。

(六)高职专业建设与发展

1.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中对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结合学院专业建设的基础水平和内外环境,把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基本方针,体现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以提高专业质量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为目标,推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2.建设目标

优化专业布局 从人才培养规格和“服务面向”出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为依据,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逐步调整专业在系部管理分布上的不合理现状,理顺专业布局结构。专业总数不超过25个。

强化重点、特色专业建设 整合在人才培养、课程结构设置上具有共通性的相关专业,建立专业群;根据专业发展条件和前景,着力打造学前教育、艺术设计、应用外语、电子商务和机械制造五大专业群。以上海市重点专业建设085工程为契机,强化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从课程设置体系、师资队伍结构、实践基地等方面推进重点、特色专业全面发展,争取在五年内建成3-5个市级品牌专业。

深化校企合作 各专业在原有校企合作和已建实训(习)基地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念,深化校企合作,结合专业特色和发展要求推行“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增加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在专业课程中任教比例。至2015年,各专业来自企业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40%。

建立联动、贯通机制 实现中高职学制贯通的运作机制尝试,初选2-3个专业进行试点,同时推进高职专业与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相关专业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联动。根据上海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打通学前教育专升本渠道。

建设专业资源库 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标志性、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基础,建立具有学院特色的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每年逐步推进每个专业群的资源库建设。经过五年努力,基本建成完整的专业资源库,并建立资源库运作和更新机制,实现校内专业教学资源共享。

开发社会服务功能 以“闸北行健数字化市民学习港”为依托,推进专业社区课程开发及专业教师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每个专业群打造一个社区教育品牌项目、一个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和多个技术培训项目。积极探索专业服务社会的途径,通过承接相关项目,提升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积极发展中外合作专业和开发课程,开展教材互换、学分互认和学生交流等项目。适当资助和适时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境培训,建设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的教师队伍。

3.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业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协调专业建设与发展相关事项。建立目标责任制度,明确各专业群及其他专业发展总目标和年度目标。建立院系两级管理目标责任制和评优体系。完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适应专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做到院系两级管理,统分结合,试点推进。

(七)高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中对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结合学院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水平和内外环境,坚持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建设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基本原则,体现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以提升高职教育的基础能力为目标,综合发展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2.建设目标

建立校内现代化综合实训基地 为满足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教学需要,为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提供基础保障,在改进和提高原有实训室软硬件条件基础上,拟通过加层等方式,建立能够满足各专业教学集中实训、培训和社区活动需要的现代化综合实训基地。

优化校内实训基地运作机制 为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和综合运用,进一步优化实训基地运作机制,建立院系两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训基地统一归口管理,统一运作,提高利用效率。各系部设专人专岗管理本部门实践教学,实现系部管理与学院管理的有效衔接。

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监控机制 应对外地生源比例逐年增加的情况,制定学生到外地实习的管理办法和监控机制,保证顶岗实习质量。

实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合理布局 开展各专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使用情况排查和测评工作,改变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利用率较低的状况,增建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3.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相关事项。以目标责任制明确各专业群及其他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总目标和年度目标。建立院系两级管理目标责任制和评优体系。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并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保障。

(八)成人教育发展

1.指导思想

以育人为本,积极创设为成人发展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坚持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积极谋求成人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切实调整办学思路与模式,构筑多元化、多渠道办学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

2.总体目标

确保既定的办学规模,以提高办学质量为着力点,稳定发展学历教育和适度发展非学历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实现成人教育科学化、人性化管理的新模式。激发教师创新能力,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竞争力。培养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3.保障措施

加大对外办学力度,实施“走出去”的积极办学模式,拓展校际、校企合作办学渠道。制定“请进来”的积极的人才引进策略。在完善目前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其它管理系统软件。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梳理、修订和细化管理规章制度。根据社会需要,依托学院资源,调整专业设置。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针,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九)远程教育发展

1.指导思想

本着“一切为了学习者,为了一切学习者” 的办学宗旨,按照建设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总目标,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的办学方向,坚持“扩大开放,保证质量,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的发展方针,着眼于市、区经济发展需要,拓宽办学道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手段,发挥电大系统整体办学的优势,有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实力。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人才强市”,构建闸北区终身教育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2.发展目标

将闸北电大建设成具有优质教育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教育队伍的闸北区远程教育基地、远程开放教育服务中心、学习型城市建设平台和全民终身学习教育基地。

3.保障措施

以项目促建设,启动全民终身学习远程服务平台搭建工程,推进网络改造和虚拟专网建设,建立一站式服务系统和统一的门户访问网站,加速远程开放教育服务设施、资源和机制等方面建设。分类规划建设教学、管理、资源开发和非学历培训等方面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与市内外有关单位的科研合作机制,建设面向全市乃至全国的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为发展提供导向和策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对外合作机制,加快校内环境改造工程。

(十)继续教育发展

1.指导思想

以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城市竞争力为出发点,积极发展多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满足社会成员多方面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需求,满足高职学生未来更好适应工作变化的需求,为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职业技能水准,增强其适应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

2.发展目标

有序开展校企合作培训(即技师学院)工作,力争对学院高职学生进行全覆盖双证培训,合格率力争达90%以上。与国家2%教育附加税相关政策相适应,积极开发企业培训项目。发挥奥鹏远程教育优势,为上海市特别是闸北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逐步形成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稳步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人数拟提高到每年2500人。开设培训育婴师、保育员等社会急需的新项目。探索在职职工集体职业技能岗位轮训途径,努力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培训机会。

3.保障措施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确立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所有学员,成为学员的良师益友。加强考核管理,对在编职工、人事代理职工进行德、职、能、绩综合考评,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十一)社区教育发展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促进终身教育为目标,以深化指导服务为重点,以社区教育创新为动力,与时俱进,务实开拓,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积极打造终身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不断完善具有闸北特点的开放式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和终身学习资源平台,努力提高满足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能力,努力营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区域终身学习氛围,又好又快地推动闸北学习型城区建设和发展。

2.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学院在全区社区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数字化市民学习港的功能,为居民终身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指导、辅助和服务。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和开放型的现代化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大力加强社区教育的实验研究,提高对社区学校的业务指导能力,真正使学院成为全区推进终身教育的指导服务中心,为建设和谐闸北和提高城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和智力支持。力争到2015年学院在社区教育实体化建设方面得到加强。

3.保障措施

坚持“向社区开发、为社区服务”的理念,正确处理社区教育与学历教育关系,强化学院的社区教育龙头和指导中心角色。加强内部管理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学院组织体系和工作架构,制定各系部具体发展目标和考核指标,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合力。加强“两中心”力量,增加社区教育信息技术人员,不断提高成员的理论、实验研究和业务指导、服务能力。发挥好“两中心”窗口作用,加强与区民政、卫生、体育、文化和文明办等政府职能部门联系与协调,加强与各街道、镇在社区教育领域合作与共建,加强与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在资源共享和学习型组织创建方面沟通与协作。

(十二)教科研建设

1.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深教职工对教科研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积极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和良好的学术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教科研积极性,加快提升教职工教科研水平,增强学院教科研实力。

2.建设目标

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完善科研管理和服务,探索具有特色的科研工作模式。进一步抓好课题立项工作,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的课程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教学改革科研项目。加强与企业之间合作开展科研开发与理论创新,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增加专利申请数量,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引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科研强校”的目标

3.保障措施

加强教科研工作宣传,引导广大教师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运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力争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必要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合理的导向机制。把教科研作为对教师评价和考核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增加其比重。注重教科研过程服务和管理,抓好中期检查和课题结题工作,加强课题验收、鉴定工作,提高课题研究质量。鼓励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联系,扩大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加大对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学刊、讲座、年会等学术平台的作用,充分反映学校教科研进展、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

(十三)学生工作建设

1.指导思想

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理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工作内涵建设,推进学生工作思路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依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提升学院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2.建设目标

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素质结构,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有序开展各种素质拓展活动,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注重品牌效应。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在保证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3.保障措施

进一步构筑学工部、学生处、团委及各系部团总支等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完善院系两级管理和院、系、辅导员三级运作的学生工作网络,切实保障学生工作扎实开展。突出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切实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的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学生工作人员配置,形成专职学生工作人员梯队。坚持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先进作用,加强学生宿舍区内入党积极分子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学生帮困工作。

(十四)校园文化建设

1.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学院的改革发展稳定、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建设目标

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培养较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逐步建成有一定品位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逐渐健全各项校园文化制度。

3.主要措施

加强校园文化的机制建设,发挥其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深入开展校风建设,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成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进一步加强师生志愿者队伍管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精心组织和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通过门户网、党建网、《行健信息》、《行健人》、《行健论坛》、宣传橱窗、“行健易班”等宣传媒体,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加大网络建设、网络辅导和网络监控的力度,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加大普法工作宣传力度,积极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加强校园安全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十五)图书馆建设

1.指导思想

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评估指南》关于“资源利用最大化、建设管理规范化、服务读者人性化”为指导,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资源优化配置和为社区服务等为工作重点,探索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层次,积极构建和谐图书馆,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中发挥作用。

2.建设目标

成立学院“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和“读者协会”。建立以文献资源建设、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服务育人、服务创新为中心,与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结合学院办学方向和专业建设走向,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计划,保持生均年进新书3册以上,文献经费投入占教育事业经费比例3%以上。把图书馆建设发展为功能完备、管理科学、业务规范和服务一流的信息资源交流中心。

3.保障措施

积极配合学院重点专业建设,有计划收集相关专业核心文献和专业相关文献,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馆藏体系。收藏教师学术文献及与学院有关的出版物。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络虚拟资源建设,整合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参与全市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院际图书馆业务和学术的交流合作。坚持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交融,完善体现图书馆管理主体与客体双方责、权、利统一的各项规章制度。

(十六)数字化市民学习港建设

1.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中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总体目标要求,贯彻《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突出学院社区性高职院校的特点,建立公共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开放教育资源,使学院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2.建设目标

将“数字化市民学习港”建设成具有闸北特色、开放式的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一港四中心”,“一港”即数字化市民学习港,“四中心”即市民学习服务中心、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校园资源开放中心、市民学习指导研究中心。

明确结构布局和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数字化市民学习港的结构及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管理体制。同时建立与教学部门的互动机制,提高相关部门参与度,实现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开发和应用。

加强内涵建设 充实“一港四中心”内容,加强内涵建设,开展相关资料库建设及具体运作机制建设,培养一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乐于奉献的学生志愿者队伍。

突出特色建设 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建立国产软件体验科普基地、艺术创意中心,体现学习港科技与创新、信息与服务相结合的特色。

建设网络平台 依托学院校园网络系统,开发建设学习港网络平台,实现学院与社区网络资源共享,拓展学习港服务空间。

加强与院外合作交流 在现有17个共建单位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外联系,与合作单位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开发项目。

3.保障措施

制定并完善学习港运作管理制度。理顺关系,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加强舆论宣传,以活动、项目开展为契机,与更多的新闻单位建立联系,打通学习港信息通报渠道,提升学习港知名度。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学院为数字化市民学习港建设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并提供相应的学院政策、资金保障。培养一支适应学习港建设发展需要、具有终身教育理念的工作人员队伍。

四、未来五年重点工作简述

(一)重要目标

1.整合闸北区职业教育资源,组建闸北区职教集团,实现中、高职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疏通人才交流渠道的目标。(2011-2012)

2.努力在办学、专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特色,力争成功申报上海市特色高职院校。

(二)重点项目

1.加强国产基础软件科普基地建设,使之成为上海市国产软件体验科普基地。(2011-2012)

2.贯彻落实上海市教卫党委“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学院易班网建设与管理。(2011-2013)

3.加快“党务公开”、“校务公开”管理信息化工程等数字校园建设。(2011-2013)

4.继续加强教育部、区教育局数据采集网络平台软件开发和应用,提高为区基础教育、市教委和全国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服务能力。(2011-2013)

5.加强艺术创意中心建设,推进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创意研发。

6.加强“闸北行健数字化市民学习港”建设。

7.开展军民共建文明单位建设,探索军民共建文明校园新课题。

8.改善工作、教学、实训和学习等环境,实施教工食堂与学生体育场地改造工程,推进低碳节能校园和安全校园建设,逐步进行校舍整修项目,积极争取校园改建和扩建新项目。

(三)专业建设

1.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建设支持力度,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2011-2012)

2.立足闸北,服务上海,加强电子商务、应用英语、广告设计、学前教育与飞机制造技术等重点专业(085工程)建设。

3.以引进或培养若干专业学科带头人为重点,选拔优秀教师出国进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加强与企业联系,初步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途径和长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加强与政府、企业等协作,成立由政、企及学院组成的校务理事会。

5.加快教育资源库建设,整合学院优质资源,构建社区教育资源库平台。

(四)社会服务

1.积极开展与中国商飞公司在高技能人员培养专业研究、课程设置上的合作,加强大飞机实训基地建设和职工培训。

2.开展与市北高新技术园区、人才网和真旅网等闸北区重点企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合作。

3.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把握形势,努力拓展职业教育培训新增长点。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上一条:上海市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书

【关闭】